黑暗中的解药在哪里?或许就在你身边,用心发现
说起这个“黑暗中的解药”,这事儿得从上个月我们小组接手的一个烂摊子项目说起。
当时那个情况
那阵子真是头大,项目需求不明确,之前的代码乱七八糟,像是一团缠在一起的耳机线,怎么捋都捋不顺。我们几个人埋头搞好几天,开不少会,每个人都提出一堆想法,用各种听起来高大上的方法论,什么敏捷、迭代,结果?进度几乎没动,大家每天都愁眉苦脸的,感觉就像在黑咕隆咚的屋子里找东西,啥也看不见,心里特别没底,那感觉,真就是“黑暗”。
我开始琢磨
连续加几天班,效果还是不明显。有天晚上回家,累得往沙发上一躺,脑子反而静下来。我就想,是不是我们一开始就走偏?是不是钻进牛角尖?光想着怎么用“高级”的办法去解决问题,反而把最基本的东西给忘。
第二天到公司,我决定先不跟着大家一起讨论那些复杂的架构、流程。我找个没人的角落,拿出最原始的工具——纸和笔。我开始在纸上画,把最核心的需求,最基本的功能点,一个一个写下来,画出它们之间最简单的联系。就跟小孩儿搭积木似的,先搭个最简单的框架。
找到那个“解药”
我对着那张纸琢磨小半天,删删改改。然后我发现,核心的问题就那么几个,很多复杂的东西都是后来人为加上去的,反而干扰视线。我把这些核心点拎出来,梳理一个极其简单的执行步骤,就三步。
- 第一步: 明确当前最最重要、不做不行的那个功能是
- 第二步: 集中所有人,先把这个功能用最直接、最笨的办法实现出来,不管好不好看,能跑就行。
- 第三步: 跑起来之后,再去看哪里可以优化,哪里需要扩展,一步一步来。
这个思路,说白就是返璞归真,砍掉所有不必要的枝枝蔓蔓,先抓住主干。这就是我当时找到的“解药”,一个土办法。
试试看效果
我拿着这张纸和这个简单的计划,去找我们组长。一开始他也有点怀疑,觉得是不是太简单,能行吗?但我坚持说,现在情况这么糟,不如试试最简单的方法,说不定有用。组长看我态度坚决,也觉得死马当活马医,就同意。
我们暂停之前的各种复杂讨论,就按照我那个“土办法”来。大家一开始也有点不习惯,总想着用点“高级”技巧,都被我按住。就老老实实地,先把那个核心功能堆出来。
没想到,效果出奇的因为目标非常明确,干扰少,大家劲儿都能往一处使。两天时间,那个最核心的功能居然真的跑起来!虽然简陋,但能用。
那一刻,感觉整个项目组的氛围都轻松,像是从黑屋子里找到电灯开关,啪嗒一下,亮堂。后面就好办,有这个基础,再慢慢添砖加瓦,项目很快就走上正轨。
想说的
有时候我们陷在困境里,感觉一片黑暗,可能不是问题本身有多难,而是我们自己把它想复杂,搞复杂。这时候,那个“解药”,可能就是最简单、最不起眼的那个“土办法”。退一步,回到原点,找到最核心的东西,往往就能豁然开朗。这就是我这回实践最大的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