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方时评丨年轻生命逝去,能让腾讯反思吗?

近期,一男子从腾讯大楼坠楼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。同时,微信封号、人工客服缺位也成为网友议论焦点。
8月15日,21岁的男子唐某辉因微信账号被封影响做生意,多次申诉无果后从腾讯大楼坠亡。媒体深究其轻生原因发现,微信的封号举动已经令唐某辉非常困扰,但“人工客服不作为快连,形同虚设”恐怕是压垮唐某辉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而十几天后,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的全国首例“微信解封”入罪案开庭审理,同样引发关注。
在8月27日审理的这起案件中,被告人高某伙同女友张某在校期间通过微信自助解封账号功能,在明知他人利用微信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情况下,仍帮助解封了3315个诈骗微信账号,并从中获利。有媒体认为,这起案件暴露出微信自助解封功能中的一些漏洞。
针对男子坠亡事件,不同媒体采访了不少专家,无论是律师还是专门研究互联网的学者教授,他们都认为,腾讯不需要为唐某辉的轻生承担法律责任。但大家也认为,微信在处理账号及与其相关联的支付账户限制时,应该更为慎重。而对于“微信解封”案,网友们也呼吁,微信要及时弥补“解封”中漏洞,避免被人利用技术作恶。
两起事件虽无关联,但我们看到,同样需要微信解封,事件当事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。普通人申诉无门,偏执轻生;某些坏人却钻技术空子,为犯罪分子提供便利。联系起来看,难免让人产生“科技不善”感觉。
实际上,机器、技术是中性的,关键在于提供服务的企业如何“装扮”它。退一步讲,即便一项科学技术或科技产品诞生之时,开发者是抱持着美好愿景的,也不代表它不会被坏人利用。因此,跟进后续管理,及时弥补漏洞非常重要,尤其是还从中获利的企业。
于微信而言,针对两起事件,网友提出的多项建议,如开通多次申诉渠道、增添人工服务、剥离微信社交属性与金融属性,都可以作为亡羊补牢的参考。
微信是一个拥有12亿用户的庞然大物,企业发展至此容易产生“寡头思维”快连,比如,对面男子轻事件,稍显无情的回应;比如,男子轻生事件发生后,很多人实测微信人工客服,发现“永远打不通”;再比如,微信被封号无法登陆,人工客服不在线的情况,在今年7月就被著名主持人谢娜“吐槽”过,还一度上了微博热搜,结果到了8月,微信仍无改进,导致一条年轻鲜活的生命,陷入无法逃离的困局,最终选择离开人世。
其实,从成本出发快连,使用机器人客服的企业也不只腾讯一家,以后可能还会越来越多,但作为互联网企业中的“领头羊”,腾讯在科技创新、获取利益的同时,更应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,并提供更多“有温度”的人性化服务。如果腾讯不能从中此次事件中深刻反思、吸取教训、谋求改变,那么由腾讯自己提出“科技向善”终将成为一句空话。(作者:木子)

